我不想与我不能(3.21)

今天晚上和“老相好”微信。

两个人在思想上的交集之所以难以扩大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仰而非逻辑。这很好理解,两个固执的人各持己见,彼此试图说服对方,一段尝试之后却发现只要自己愿意,便能为自己罗列出诸多证明力或强或弱,证明方式或归纳或演绎的论据;而无论立场被论证的有多充分,都不可能让对方从内心里认同自己的观点。立场是先在的,逻辑的证明只是自己因懦弱而难寻道德出口时的美化;或者是强加意见时所显露出的武断的修饰。

是不是不出国就不用考LSAT?是不是司考就应该侥幸复习两个月,低飞俯瞰通过线?

一个制度设立总有功能上的目标;而当一个制度能够延续发展、甚至被普遍效仿,这也就从客观上证明了其对自身功能目标实现的有效性。具体到资格类考试上尤其如此。LSAT和司考在某种意义上都在考察律师或者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,前者侧重先在基础,例如思维能力,语言能力;后者侧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。两者所考察的能力对任何一个法律人而言,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,是诉讼还是非讼,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。纵使是忽略掉功利性的目标,在准备两者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,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极有意义的。更何况,LSAT和司考皆是我在发展路径上资格要求的硬性指标,不能通过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不确定性。

我试图将两者统合在一个过程中进行学习;因为两者各有侧重,也因此彼此促进。我相信通过一年的坚持,我的能力素质会有持续的有效地提升。

今天看《暗~》,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:我不想和我不能

我曾经对人说对自己而言,只有“想不想”,而没有“能不能”。这其中或许包含着年轻人的不切实际,却也因此唤起了我对目标追求的不懈动力。而今天,在心智思虑更加成熟的今天,似乎由于太多的可能性衡量,成本分析,而使得自己的前途变得愈发的“确定的不可能”。

从什么时候起,畏惧让我无条件的放弃了对可能性的追寻?什么原因让“我不能”变成了“我不想”呢?“自我归因”让我沉溺于一个对自己的骗局内;倘若自己被自己的谎言欺骗,从而寻找到情感上排解的出口,我也就因此丧失了“合理归因”的有效素材和精神压力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这也许又是一个“偏见扭曲世界”过程,因为自我欺骗的作用而使你难以客观的感知外部的世界。

正如同师父对我说的,蜜蜂与苍蝇本无区别,后者惯于吃屎是因为放弃了采蜜。

 

 

评论
热度(1)
©云端 | Powered by LOFTER